香山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本。香山文化与岭南文化同构,在近代同步发展,为岭南文化增色添彩。岭南文化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影响,在千百年的演变进程中,逐渐形成一种与其他区域文化不同的模式。
白口莲山歌
白口莲山歌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,是客家人自娱自乐、广为传唱的口头文化表现形式。五桂山地区客家人自古从中原迁徙散居在中山的山区聚居。白口莲山歌是五桂山地区客家人最为悠久,流传广泛,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唱法。主要以咸水歌曲调,用客家家白话来演唱,衬词多用“啊”、“啊咧”、衬句多用“妹啊哩”、“兄啊哩”。歌唱的即兴性很强,主题以谈情说爱、生产生活、触景生情等。有采茶调、叹情、唱花、唱情、顺口溜等形式。目前,能够演唱白口莲山歌的只不过十人,且大多年事己高,加上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,年青一代文化意识、取向改变,多数人不知“白口莲山歌”为何物,致使白口莲山歌处于濒危状况。
黄圃飘色
黄圃位于中山城区以北,邻近广州番禺。黄圃飘色,以其色芯小巧玲珑、飘逸多姿、色彩多样为特色,历史悠久,原为神诞日祈福祭祀巡游民间习俗,逐渐演变成岁时民间艺术习俗。
黄圃飘色始于明代,盛于清代和民国期间,据清同治七年(1868年)《香山县志》记载,“遇神诞日,张灯歌唱,曰打醮;盛饰仪从,舁神过市,曰出游;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,盛饰童男女为故事,曰:出会景。”另据黄圃何氏族谱称:明洪武年间,安徽人何腾伟被调往广东驻守,后到福建沿海剿匪,于洪武十一年(1378年)举家定期居黄圃水井头地方,并从福建引进木偶作闲时玩耍,后兴起扛神像巡游,到明末清初,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,后人遂渐将木偶改为童男女装扮人物故事巡游,称为出会景、飘色等。黄圃飘色为单个色芯,由色梗支顶以人力扛抬作飘游展,内容以历史典故、民间传说、戏曲故事等为表演主题,色彩艳丽、色芯娇俏,色梗幼细、内涵丰富含蓄。
黄圃麒麟舞
麒麟舞是黄圃镇历史悠久的动物舞蹈,原为先民古老的图腾崇拜演变为岁时习俗民间艺术,以其精巧伶俐、神采威武为特色。
黄圃麒麟舞的采青动作很有水乡特色,其中“桅杆青”是独具水乡特色的麒麟舞蹈动作。后来,根据“桅杆青”的特点,黄圃一带的村民在新屋入伙时,也将“青”从二、三层高的楼层中吊下来,让麒麟来“采高青”,至今在黄圃横档村流行的“采高青”,就是从“桅杆青”中发展起来的。黄圃麒麟舞表现人们对欢乐祥和、幸福吉祥生活的祈求。在传统上,村中的新屋落成、结婚、新船下水、新铺开张等,以及重要的岁时节令,都有麒麟舞助兴,其表现形式包括采地青、采高青。采青内容包括有采蛇青、采蜈蚣青、采七星伴月青等,采青动作包括有含青、吐青、洗面、伸腰、擦身、取青、行礼、谢礼、叩首等。麒麟舞基本舞步大致有虚步、鹤立步、丁字步、弓步、麒麟步、托举等以表现麒麟神兽的形态。
沙溪民间艺术巡游
在中山的沙溪镇圣狮村和象角村,每年四月八,都有大型的民间艺术出巡,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《香山县志》第三卷风俗篇中,就已有过有关沙溪四月八习俗的记载:“四月八日僧家浴佛里社祭神于庙,曰转龙头,是日,里人奉祠,锣鼓旗帜歌唱过城,市日迎神,家以钱米施之,或装为神龙,歌舞数日而罢……”沙溪四月八习俗起源于明末清初。当时的圣狮象角村是一个面临1大海的小岛屿(如今村中还有明显的狮山海蚀遗址),村民多以捕鱼为生。明末,村民在村中发动盖起了大王庙供奉起“南海广利洪圣龙王”神像。明末清初,沙溪的圣狮、象角一带发生瘟疫,村民很多都病倒了,当年缺医少药,人们将健康寄托于洪圣庙,一番问卜之后,洪圣王将舞龙的意旨告之村民。于是,在农历四月八浴佛节这一天,村民将木龙、金龙、银龙等在大王庙进行一番拜祭后,为龙进行点睛。然后,沿着圣狮、象角一带的大街小巷热闹舞动,当龙舞过时,家家户户都烧炮竹迎接,浓浓的炮竹硫磺硝烟将村中的每个角落都熏遍,圣狮象角一带的瘟疫就消失了,村民恢复了健康。后来,每年的四月八还发展为龙、凤、蚌以及飘色等一起盛大出巡。